11月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环境科学领域权威专家江桂斌教授一行做客“创源大讲堂”。西南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两百余人现场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龚正君教授主持,环境学院党委书记甘霖,副书记胡安辉一同出席了报告会。
江院士深入分析了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与新污染物控制的挑战,提出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战略思路。面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碳中和与新污染物控制是未来环境保护的两大重点,而科技创新将在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讲座中,江桂斌院士认为碳中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能源结构调整、清洁技术应用和低碳产业转型等多方面推进。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新污染物(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抗生素、微塑料等)的产生和排放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江院士强调,这些新污染物具有高毒性、难降解和环境持久性等特点,传统的污染物控制手段难以有效应对,亟需研发更加高效的检测和处理技术。江桂斌院士提出,碳中和与新污染物控制的协同推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加快碳捕集与利用技术的开发,以减少工业碳排放;二是推进新污染物的系统性监测和风险评估,建立更严格的环境标准;三是开发具有绿色环保性能的新材料和绿色催化剂,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源头。江院士还特别提到,跨学科的技术集成与创新将是未来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各领域的专家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
随后,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廖春阳研究员以及宋杨研究员分别围绕新污染物的化学分析检测、环境毒理研究及持久性有机物的毒性效应机制从不同视角对新污染物的研究进展与挑战进行了报告,为交大学子带来了环境科学领域的前沿见解。
蔡宗苇教授的讲座聚焦于新污染物的质谱化学分析检测技术。他指出,新污染物因其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传统检测方法提出了巨大挑战。蔡教授介绍了质谱技术在新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尤其是在低浓度、复杂基质样品中的高效识别和定量分析方面的突破。他详细讲解了几种创新性分析方法,包括高分辨质谱和非靶标筛查技术的应用,为师生展示了新污染物质谱检测的最新进展。
廖春阳研究员的报告则围绕新污染物的环境毒理研究。他强调,新污染物不仅对生态系统构成威胁,还对人类健康产生长期隐患。廖研究员系统性地阐述了新污染物的生物累积、毒性效应及其在环境中的潜在危害,尤其是在微生物群落和高等生物中的积累和毒理反应。他还介绍了当前的毒理实验方法和评价模型,提出了构建更为系统的环境毒理评估体系的重要性。
宋杨研究员深入剖析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毒性效应机制研究。宋研究员指出,POPs因其持久性、远距离迁移性和生物累积性,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环境健康问题。他从分子生物学和毒理学角度,详细介绍了POPs在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及其对细胞和基因水平的影响,重点阐述了POPs的致癌、致突变及内分泌干扰效应的机制研究。他还分享了最新的实验成果,并讨论了未来在POPs毒性机制研究领域的技术和方向。
江桂斌院士一行四位专家的讲座不仅为师生们提供了关于碳中和与新污染物控制的专业知识,也传递了对环境保护的深切关怀,激发了广大交大学子对环保事业的热情。聆听讲座的许多学生纷纷表示,江院士和几位专家的分享令他们深受启发,对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投身绿色发展事业的决心。此次系列讲座反响热烈,不仅丰富了师生们的环保知识,也为校园营造了浓厚的环保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