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9日,西北师范大学卢小泉教授与清华大学蒋靖坤教授受邀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作学术报告。报告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涵教授主持,学院师生120余人聆听了报告。
卢小泉教授围绕“有机污染物的样品前处理及催化降解”,介绍了近年来团队在环境领域针对水中新污染物的系列工作。新污染物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和抗生素等,其监测与治理是污染防治的新兴和重点研究领域。卢教授团队将电化学发光、电化学传感等技术应用在新污染物的分离与检测中,开创性的提出了基于噻咯有机分子的聚集诱导电化学发光检测塑化剂分子的策略,这一新体系成功解决了有机发光体普遍存在的非水溶性和聚集性猝灭(ACQ)等关键问题,首次实现了在水相中非水溶性有机物的电致化学发光。卢教授还介绍了基于不同吸光单元(半导体,聚合物,纳米簇等)催化降解新污染物的系列工作:通过超小金簇嵌入、FeOOH团簇修饰等方法提高了COF材料降解污染物的活性和稳定性;发展了多种性能优异的类芬顿催化剂;通过调控酸碱性促进了过硫酸盐体系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卢教授还悉心地向同学传授了如何巧妙地将定性分析的基础知识应用到科研工作的反应设计中,卢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引起了现场师生的热烈讨论。
蒋靖坤教授分享了团队在“建设大气超细颗粒物在线监测网络的初步实践“。大气中新生成的纳米颗粒物质量低、易损失,传统仪器难以有效地测量其组分,这阻碍了对新粒子生长过程的认识,超细颗粒物监测需求日益突出。蒋靖坤教授针对建设大气超细颗粒物监测网络领域中存在的荷电分布变化复杂、数据对比难、经费需求高等挑战开展了系列研究。蒋教授团队对基于德国GUAN监测网络的质控体系进行了改进,实现了捕捉实时荷电分布用于数据反演,通过研发的通用冷凝粒子计数器(CPC)实现扫描和总数浓度模式切换,自主研发的粒径谱仪及相关配套设备在全国多个城市站点稳定运行,并可以反映出不同站点的特征。进一步,蒋教授团队还发展了颗粒物荷电技术、静电筛分技术和软X射线化学电离技术,研制了新型静电捕集热脱附化学电离质谱仪(TDCIMS),实现了纳米颗粒物分粒径化学组分的在线测量,在颗粒物生长机制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超细颗粒物是大气化学领域的前沿研究,也是国际关注热点,蒋老师的报告很好地开拓了在座师生的科学视野。